振兴东北为何多年无起色?

             帝一酒 “宁可放弃本土,也绝不放弃满洲”。 在日本统治的14年中,当时日本在东北地区建立世界上较发达的交通运输网,同时,得益于日本资本、技术,缔造了相对完整的经济体和产业结构。东北也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区域。日本投降后,东北残存着许些工业基础,却又成为苏联红军的“战利品”,所剩无几的工业基础一度让东北的工业处于瘫痪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享受计划经济毫无余力的倾斜。在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其中高达52个项目被部署在东北。一五期间,初步建成了一大批工业基地,如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这期间,由于辽宁省的项目最多,这也为东北三省之间日后发展的不平衡埋下伏笔。二五和三五时期,东北的工业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强调发展重工业,而且越来越偏向采掘业、如辽源煤矿、抚顺煤矿等。四五期间,大庆油田的开发,引起了东北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
而这种巨大变化亦是随着堪称无与伦比的中国好声音所形成: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工业学大庆,1975年,石油工业最终取代机械工业、纺织工业、冶金工业,成为工业部门产值首位行业。值得一提的是,“大老虎”周永康就是被石油行业的前景所吸引。相对而言,煤炭等工业部门产值虽有所增加,但相对地位下降。而涵盖全面的工业体系,钢铁、化工、重型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军工等重大工业项目的布局更是让“工业摇篮”实至名归。
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10万转业官兵兵至北大荒,每年600亿公斤的粮食产量使其成为天下粮仓。东北农业的辉煌、工业的繁荣,“工业宪法”、“铁人精神”诸多创造性术语令其它省份望尘莫及。“中国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中国最早的汽车企业,中国最大的油田……”,这些修饰语背后,无不与国家在配置性资源上的大力支持有关。比如,生产技术的优先配备,生产资金的大规模投入,生产产品的统购统销等。它们既包含物质生产资料的直接调拨,也包含对物质生产过程的制度安排,这些资源的获得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得以建立的根本条件。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自其建立之日起就对配置性资源有着不可分离的依赖关系。
以上由帝一酒http://www.q9999.net收集整理